港島西端摩星嶺 見證上世紀列強爭霸戰
發布時間: 2018/12/19 16:31
最後更新: 2019/01/20 20:51
多得附近有基督教墳場,摩星嶺昔日才會依山建起蜿蜒的域多利道。時至今天,要前赴這港島最西端,依然沒方便了多少。
剛進駐該處的芝加哥大學,最近找來一眾史學家講述港人鮮知的故事。由20世初建起不同炮台、二戰後寮屋林立,到英軍皇家工兵團、港英政治部先後進駐「白屋」,摩星嶺近一個世紀來,原來長期體現了各國的明爭暗鬥,映照出香港怎游走國際狹縫,茁壯發展。
芝大香港校園月初舉辦「From Citadel to Campus(從堡壘到校園)」論壇,駐校歷史學者高添強明言,要了解香港社會史,最好到不同墳場查看墓碑上的人為何來港,
但如果你想看香港於歷史上在世界的地位,就看軍事遺址,不同時期的防禦考慮、假想敵皆有不同。
英軍山頂建大炮 防法俄入侵
香港二戰期間慘遭日本蹂躪,惟20世紀初英國於摩星嶺山頂籌建大炮,卻不是指向仍是盟友的東京,更不是羸弱的滿清。「當時最大假想敵是法國、俄羅斯,這點我們一般歷史書不會提,但很有意思。」高指,19世紀下旬,法國拿破崙三世東擴至越南北部灣,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後為糧食東望,向清廷取下海參崴,英國難免憂心已成全華最重要轉口港的香港,1897年《士蔑報(Hongkong Telegraph)》甚至連載法、俄佔港的小說。
據浸大軍事學者鄺智文指,20世紀初香港是大英遠東最重要的海軍基地,連同新加坡扼守南中國海,擁有法、俄、美皆難望項背的影響力。不過,有見只要敵人佔領北九龍山脊,港島北部勢告失守,亦令英國想封鎖維港,便於摩星嶺安裝五嵌先進的9.2吋後膛炮,保衞比鯉魚門闊得多的維港西部,火力後無來者。1930年代,再於摩星嶺山腳(現芝大校園周邊)建成三嵌靈活的6吋炮。二戰期間,
這些炮台有個重要集體作用,就是令日本海軍由頭到尾都無辦法進攻香港。日軍進軍香港,只由陸軍負責。
3年國共內戰後,大批國民黨傷兵和家眷從內地走難來港,東華三院先治病再接濟,應付不了便跟港府合力安排住進摩星嶺的寮屋。嶺大教授劉智鵬指,港府早知摩星嶺只能短暫應付數以千計的貧困國軍成員,詎料1950年遷址不足3個月後即出事。1950年6月18日,有共產黨支持者路經棚寮,大跳秧歌舞挑釁,觸發國共衝突,嚇得港英於26、27日,僅兩天便包船把軍眷全運赴偏僻至極的調景嶺,
那只比韓戰爆發遲一天。
芝大漢學家彭慕蘭(Kenneth Pomeranz)指,港英要默默資助東華出手救濟,正因左右為難,
美國是其最親密盟友,但他們也渴求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。
50年代初韓戰、大馬叛亂等陰霾不斷,印度、巴基斯坦、緬甸卻已相繼獨立,英國為保區內利益,在港駐軍達到歷來最多的逾3萬人,遠超現時解放軍的6,000人編制。香港當時也百廢待興,英國陸軍皇家工兵團正是51年進駐芝大校園前身的「白屋」,共待了8年協助本土基建。
不過,彭慕蘭指,1956年英國捲入蘇彝士運河危機,加上自身財務問題,以及美國提升對港支援,皆令英國「有可能、甚至有需要裁軍」。鄺智文說︰「58年之後,英國已決定撤出蘇彝士運河以東的軍力,自此裁軍甚多」,白屋原工兵團也遭縮減,工作由長駐新界的啹喀工兵接手。1961年,港英警察政治部把白屋改成扣押中心,10月即扣留了當時華人之首、助理警司曾昭科,懷疑他是中共間諜,震驚全港。
未陷「東方柏林」 港創輝煌增長
彭慕蘭向記者憶述,最初加入協助活化白屋為校園,僅想研究生有課室外的訓練,卻受香港史吸引,看出環球大事的地方影響。
香港以外,香港史多少受到忽視,因它不論對研究中國或大英帝國的學者,都有點邊陲,但那不代表它不是個重要和有趣的地方。
他指,英國上世紀下半葉在港唯求守局,港英也深明香港連食水都要進口,若於冷戰期間變成「東方柏林」,必死無疑,幸而「(香港)一直保持至少局部開放,終沒怎成為國共、或者東西更大敵對陣營的遊樂場」,更不停積累人力、資金、技術和知識,創下過去40年的輝煌增長。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收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